仁賢
基本解釋
(1).即仁且賢。《韓非子·難言》:“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史記·宋微子世家》:“ 微子 故能仁賢,乃代 武庚 。”《晉書·向雄傳》:“殿下讎枯骨而捐之中野,為將來仁賢之資,不亦惜乎!”
(2).仁人與賢人。《孟子·盡心下》:“不信仁賢,則國空虛。”《漢書·孔光傳》:“毀譖仁賢,誣愬大臣。”
成語(Idiom):仁賢(rén xián)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x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仁德賢能。形容人品高尚,才德出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指仁愛、仁心;賢指才德高尚、有道德修養。仁賢意味著一個人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出眾的才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表揚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用于自我標榜或自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叫季孫的人,他既有仁愛的品德,又有出眾的才能,被人們稱為“仁賢”。后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一種稱頌有德有才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賢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仁賢的領導,深受員工的尊敬和愛戴。
2. 學校里有很多仁賢的老師,他們不僅有才能,還非常關心學生的成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1. 將“仁賢”拆分為“仁”和“賢”,分別表示仁愛和才德。可以通過記憶這兩個關鍵詞來幫助記憶整個成語的含義。
2. 可以將“仁賢”與一位有德有才的人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仁人志士”、“賢良淑德”等,擴展對于高尚品德和出眾才能的理解。
2. 學習相關的古代文化和歷史,深入了解仁德和才能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學校的一位仁賢的領導,他關心每個學生的成長。
2. 初中生:我的父親是一位仁賢的人,他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出眾的才能。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位仁賢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
4. 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仁賢之德,為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