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
成語(Idiom):忘恩
發音(Pronunciation):wàng 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忘記對別人的恩情,不感激別人的幫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忘恩是指一個人忘記了別人對自己的恩情,不感激別人的幫助,表現出不識好歹、忘恩負義的行為。這種行為被視為道德敗壞,是人們所不容忍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忘恩負義、不知感激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珍惜別人的幫助,忘記對別人的恩情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個叫石碏的人為了報答楊季的恩情,不辭辛勞地為楊季修筑了一座橋。然而,楊季卻忘恩負義,對石碏的好處毫無表示。這個故事成為了“忘恩”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忘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忘”表示忘記,不記得;“恩”表示恩情,幫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竟然忘恩負義地對待了曾經救過他的朋友。
2. 這個人忘恩負義,對別人的好處毫不感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忘記了別人的恩情,不感激別人的幫助,表現出忘恩負義的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忘恩負義”、“忘恩背義”等。還可以了解一些關于感恩和珍惜他人幫助的故事,以增強對忘恩行為的反感和對感恩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會忘恩,我會感謝老師的教導。
2. 初中生:忘恩負義的人是不受人歡迎的。
3. 高中生:我們應該懂得感恩,不要忘恩負義。
4. 大學生:忘恩負義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表現,我們應該珍惜別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