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火
成語(Idiom):遺火
發音(Pronunciation):yí h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燃燒殆盡的火焰,比喻事物的遺存或余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遺火成語源自《莊子·人間世》:“蛇無足而飛,鼠齧衣而賊,人無志而不立。雖無足,然猶有遺火之患。”意思是盡管蛇沒有腳也能飛行,老鼠咬破衣物也能偷盜,但人沒有志向就不能立足。這里的“遺火”指的是咬破衣物后留下的火星,比喻即使事物已經被破壞或消失,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后遺癥或潛在的危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種問題或危險雖然已經解決,但仍有可能產生一些潛在的后果或影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人間世》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著作之一,其中的這個比喻被后人發展成成語“遺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遺火+補充說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雖然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小心遺火。
2. 這場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是遺火仍然在繼續燃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遺火”想象成一顆火星,它雖然已經離開了原來的燃燒物,但仍然能夠引燃其他東西,引起一些潛在的危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莊子·人間世》中的其他哲學思想,以及莊子的其他著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小時候不小心玩火,結果引起了一場遺火。
2. 初中生:雖然我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我們還是要警惕遺火。
3. 高中生:這個項目雖然已經完成,但是我們還是要留意遺火的影響。
4. 大學生:雖然我們已經畢業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小心遺火對我們未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