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輪
成語(Idiom):燈輪
發音(Pronunciation):dēng l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職的輪換,也比喻人事的更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燈輪源自佛教詞匯,佛教寺廟中有一種叫做“燈輪”的設施,是由多個燈籠組成的圓輪,每個燈籠都有一個蠟燭,供信眾們燒香祈福。在佛教寺廟中,燈輪是由僧人輪流執掌,每個僧人負責一段時間,然后再由下一個僧人接替。因此,“燈輪”成語比喻官職的輪換,也可以用來形容人事的更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諷刺和批評政治、組織或團隊中的官員、領導層頻繁更替,沒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事變動頻繁的公司或組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燈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明夷待訪録》一書中。故事中,明朝宦官崔呈秀因為得罪了朝廷權臣,被貶為崇禎皇帝的侍衛,但他卻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升任兵部尚書,成為朝廷重臣。這個故事中的燈輪,形象地表現了官職的輪換和人事的更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燈輪”,沒有明顯的修飾詞或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部門的領導層真是燈輪一樣,每個月都有人換。
2. 這個公司的高層管理層燈輪頻繁,導致業務不斷受到干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燈輪”形象化為一個圓輪上的燈籠,每個燈籠代表一個官職或人員。想象官職的輪換就像燈籠在輪子上不停地旋轉一樣,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佛教文化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燈輪在佛教寺廟中的意義和用途。此外,你還可以了解其他與官職輪換或人事變動相關的成語,如“官逼民反”、“官官相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家小狗的主人經常換,真像是燈輪一樣。
2. 初中生(14歲):政府部門的領導層燈輪頻繁,很難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
3. 高中生(17歲):這個學校的校長燈輪一樣,每年都有新的校長上任。
4. 大學生(20歲):公司的高層管理層燈輪頻繁,導致業務發展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