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闕
成語(Idiom):散闕
發音(Pronunciation):sàn q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人才情悲涼,無法得到重用或得到榮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散闕一詞源自唐代杜甫的《闕題》,闕指官署的門樓,也指官員的職位。散闕指官員離開官署,不再擔任職位,意味著才情悲涼,無法得到重用或得到榮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散闕一詞常用于形容文人或官員才情悲涼,未能得到應有的重用或榮耀??梢杂脕砻枋雎殘鲋械娜瞬帕魇Щ虮焕渎涞那闆r。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散闕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甫的《闕題》中,杜甫以此詩表達了自己才情悲涼、無法得到官位的遭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散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因為政治原因散闕了。
2. 在這個職場上,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散闕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散闕聯想為一座門樓,門樓上的官員離開了,表示他們的才情悲涼,無法得到重用或榮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唐代文學和杜甫的作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可以更好地理解散闕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畫畫才華被老師忽視了,感覺就像是散闕了一樣。
2. 初中生:我覺得學校應該更加重視每個學生的特長,不要讓他們感覺自己被散闕了。
3. 高中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散闕,我們要努力爭取機會,不被淘汰。
4. 大學生: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很多人面臨散闕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