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豕
基本解釋
(1).白色的豬。 漢 焦贛 《易林·大有之晉》:“三豕俱走,鬪于虎口,白豕不勝,死于坂下。”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荷擔赴市,行數十里,十日一見黃鷄,三日一見白豕。”
(2).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往時 遼東 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 河東 ,見羣豕皆白,懷慙而還。”后因以“白豕”喻淺見薄識。《隋書·文學傳·王貞》:“怖甚真龍之降,慚過白豕之歸。” 唐 李白 《贈范金鄉》詩之一:“ 遼東 慙白豕, 楚 客羞山雞。” 唐 裴度 《與李翱書》:“若弟擯落今古,脫遺經籍,則如獻白豕,何足採取。”參見“ 遼東豕 ”。
成語(Idiom):白豕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懂事、不識時務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豕由“白”和“豕”兩個字組成。白色象征純潔無辜,而豕是豬的意思。白豕一詞形容一個人不懂事、不識時務,像一只無知無辜的小豬一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年輕人或者不成熟的人對事物缺乏了解或者不明事理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則故事,說項羽曾經說服劉邦稱帝,但是劉邦卻不聽從,而是稱自己為“楚王”。項羽很生氣,對劉邦說:“你是白豕!”意思是劉邦像一只無知無辜的小豬,不明事理。從此,“白豕”成為了形容不懂事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真是個白豕。
2. 這個年輕人太白豕了,一點常識都沒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白豕”想象成一只無知無辜的小豬,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豬狗不如”、“一竅不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一直不聽老師的話,真是個白豕。
2. 初中生:他們不明事理地鬧了許多笑話,真是一群白豕。
3. 高中生:他對社會現實一無所知,真是個白豕。
4. 大學生:他對這個行業的基本知識一竅不通,簡直就是個白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