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棰
基本解釋
亦作“ 尺捶 ”。 1.一尺之棰。棰,木杖。語本《莊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文選·江淹<雜體詩·效張綽《雜述》>》:“靜觀尺棰義,理足未嘗少。” 呂延濟 注:“棰,杖也……一尺之杖,無有窮時,故理足不少。”
(2).常以喻短少。 南朝 梁 沉約 《細言應令》詩:“開館尺棰餘,筑室微塵里。” 清 姚鼐 《送張橿亭少詹為晉陽書院山長》詩:“吾生如尺捶,焉勝日取半。”
尺箠:1.短鞭。 宋 蘇軾 《兩橋·西新橋》詩:“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稽 ……蕭然無尺箠,欲構飛空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則導以尺箠策馬帶眼紗,與京師幕寮無異矣。”
(2).謂嚴刑峻罰。 明 高攀龍 《<嵩臺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肅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肅然而不敢犯之心,豈得之尺箠間哉?”
(3).比喻御事的權力。 宋 蘇軾 《送周朝議守漢州》詩:“莫輕 龔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數兵力。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茍能順其勢,雖尺箠可以夷之,而況 靈武 之眾乎!”
成語(Idiom):尺棰
發音(Pronunciation):chǐ ch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尺棰是指用尺子和棍子來懲罰人,比喻嚴厲的處罰或教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尺棰是由“尺子”和“棍子”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尺子是用來測量和標準的工具,而棍子則是一種用來打擊或處罰的工具。尺棰成語的含義是用嚴厲的懲罰或教訓來糾正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尺棰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嚴厲的懲罰或教訓的情況。比如,當一個人犯了嚴重的錯誤或犯罪時,可以說他受到了尺棰。此外,尺棰也可以用來形容嚴厲的教育方式或者嚴格的紀律要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尺棰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教育制度。在古代,學生犯了錯誤或者不聽話的時候,老師會用尺子或者棍子來打擊他們,以示懲罰和教訓。這種教育方式被認為是一種嚴格的紀律要求,旨在使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并改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尺棰由兩個詞組成,分別是“尺子”和“棍子”。這兩個詞的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意義,用來表示嚴厲的懲罰或教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了嚴重的錯誤,受到了老師的尺棰。
2. 這個犯罪分子應該受到尺棰,以警示其他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尺子和棍子的形象與嚴厲的懲罰或教訓聯系起來,來記憶尺棰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嚴厲的老師拿著尺子和棍子來打擊學生,以示懲罰和教訓。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教育方式和學校制度。此外,你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教育相關的成語,比如“一日三秋”和“磨杵成針”。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用尺棰教育我們要遵守課堂紀律。
2. 初中生:他因為不完成作業而受到了尺棰。
3. 高中生:學校實行嚴格的紀律要求,違反規定者將受到尺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