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膽
成語(Idiom):隳膽
發音(Pronunciation):huī d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害怕,膽子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隳膽中的“隳”是指擊碎、破壞,“膽”指膽量、勇氣。成語隳膽形容人非常害怕,膽子小,沒有勇氣面對困難或危險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缺乏勇氣,容易退縮或膽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文解字》記載,隳膽的出處是出自《左傳·昭公四年》。故事講述齊昭公攻打晉國,晉國的大夫荀息勇敢地站在城墻上,齊軍發射的箭矢無法擊中他。于是,齊軍將城墻上的磚石打碎,荀息因此而膽怯,退下了城墻。從此以后,人們用“隳膽”來形容因受到破壞而膽怯退縮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隳”和名詞“膽”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老板的怒火嚇得隳膽。
2. 在面對困難時,他總是隳膽退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隳膽”與“毀膽”進行聯想,毀膽即破壞膽量,形容膽怯害怕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氣和膽量相關的成語,如“膽大包天”、“膽小如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被老師的嚴厲批評嚇得隳膽。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沒有隳膽。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他沒有隳膽,堅持努力備考。
4. 大學生: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她沒有隳膽,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