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敵
基本解釋
◎ 對敵 duìdí
(1) [fight an enemy]∶對付敵人
我們團結對敵
(2) [confront]∶面對敵人
對敵作戰
詳細解釋
(1).面對敵人;對敵人作戰。《周禮·春官·車仆》“蘋車之萃” 漢 鄭玄 注:“蘋猶屏也,所用對敵自蔽隱之車也。” 孫詒讓 正義:“對敵時可蔽隱以避矢石也。”《南史·蕭確傳》:“ 確 每臨陣對敵,意甚詳贍。” 唐太宗 《宴中山》詩:“對敵六奇舉,臨戎八陣張。”
(2).兩軍對峙;交戰;對抗。《三國志·魏志·王基傳》:“今與賊家對敵,當不動如山,若遷移依險,人心搖蕩,於勢大損。”《西游補》第七回:“想是 秦始皇 親身領了兵來與俺家對敵。” 郭沫若 《不讀書好求甚解》:“近來國家主義者之反對共產主義,已經成了全面的對敵,這是無可隱諱的。”
(3).仇敵;對頭。 唐 元稹 《廳前柏》詩:“我本癲狂耽酒人,何事與君為對敵?”
成語(Idiom):對敵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d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對抗敵人,與敵人作斗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敵是指面對敵人或對抗敵人。這個成語強調了戰勝敵人的意愿和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敵常用于形容軍事行動、政治斗爭或其他競爭性活動中的對抗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的堅定決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敵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三年》。當時,魯國的宣公在與晉國作戰時,他對自己的將士說:“我不輕易對敵,但一旦對敵,就一定要戰勝敵人。”這句話表達了宣公對敵人的堅定決心,后來成為了成語“對敵”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對敵人進行堅決斗爭。
2. 在這次競爭中,我們要保持對敵的警惕,爭取勝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對敵”這個成語與堅定的決心聯系起來。想象自己面對強大的敵人時,內心充滿了對敵的決心和勇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戰爭和軍事策略的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對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勇敢面對困難,對敵人進行堅決斗爭。
2. 初中生:在學習上,我們要對知識的難點進行針對性攻克,對敵人進行有效打擊。
3. 高中生: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對自己的不足進行深刻反思,對敵人進行全面分析和對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