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士
基本解釋
國士,國中才能出眾的人。 漢 劉向 《新序·刺奢》:“ 趙襄子 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成語(Idiom):邦士
發音(Pronunciation):bāng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忠誠于國家的士人,也泛指忠誠于團體或集體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邦士一詞源自《左傳·哀公十五年》:“士無邦憂,國乃憂;士有邦憂,國乃安。”意思是說士人如果不憂國家的問題,國家就會有問題;士人如果憂國家的問題,國家才會安定。因此,邦士就是指那些忠誠于國家、關心國家大事的士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邦士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忠誠于國家和集體的人。可以用來稱贊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奮斗的人,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顧個人私利而忽視國家大事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邦士一詞最早出自《左傳》,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種價值觀念。在古代社會中,士人被視為統治階級的代表,他們有責任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邦士的概念強調了士人應該忠誠于國家、關心國家大事,并為國家的利益而奮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邦士由兩個漢字組成,邦指的是國家,士指的是士人。邦士的結構簡潔明了,容易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真正的邦士,無私地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
2. 那些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根本不配稱為邦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邦士這個詞語。將“邦”字聯想為國家,將“士”字聯想為士人,邦士就是忠誠于國家的士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士人的身份和責任,以及士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忠誠和責任相關的成語,如“忠誠不渝”、“忠心耿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邦士,每天都認真學習,為了將來能為國家做貢獻。
2. 初中生:作為一名邦士,我們應該多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3. 高中生:那些只顧自己利益的人,根本不配稱為邦士,我們應該向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奮斗的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