釁廄
成語(Idiom):釁廄
發音(Pronunciation):xìn j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故意挑釁,引起麻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釁廄由兩個字組成,其中“釁”指的是挑釁,引發沖突,而“廄”則是指馬廄。成語釁廄形象地比喻故意挑釁,引起麻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多用于形容某人或某個行為有意挑起爭端或紛爭,不顧后果。可以用來描述個人行為、社會事件或政治爭議等情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二年》載有一則故事,當時魯國的宣公二年,有一位名叫鄒衍的官員,他常常故意挑釁別人,引起紛爭。有一次,他故意將自己的牛放在了宰相的馬廄里,造成了一場大混亂。因此人們就用“釁廄”來形容故意挑釁引起麻煩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釁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喜歡釁廄,不停地挑起別人的怒火。
2. 這位政客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經常釁廄對手,制造輿論。
3. 這種釁廄行為會給社會帶來不必要的紛爭和矛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故意將馬放進馬廄,引發了一場大混亂,這個場景可以幫助你記住“釁廄”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挑撥離間”、“引火燒身”等,來拓展對于故意挑釁行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老是釁廄我們班的同學,經常引發紛爭。
2. 初中生(13-15歲):那個學生總是釁廄老師,導致班級氣氛緊張。
3. 高中生(16-18歲):政治家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經常釁廄對手,制造輿論。
4. 大學生及成年人:他的釁廄行為引發了一場重大社會事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