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殍
成語(Idiom):冤殍(yuān páo)
發音(Pronunciation):yuān p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辜喪命的人,也指冤死的魂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冤殍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冤意為冤屈、冤枉,殍意為死尸、尸體。冤殍一詞形象地描述了無辜喪命的人或者冤死的魂魄。這個成語主要用來表示對冤死者的同情和對冤案的譴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文學作品、新聞報道或者社會評論中,用來表達對冤死者的哀悼和對冤案的譴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冤殍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相傳,西漢時期,司馬相如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他在任期間,以清廉公正著稱,深受百姓的愛戴。然而,由于司馬相如不愿接受官員們的賄賂,他們聯合起來陷害司馬相如。最終,司馬相如被冤死。后來,人們用“冤殍”來形容這種冤死的悲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冤殍的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 我們應該為冤殍伸冤,讓真相大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冤殍”與無辜喪命的人聯想,或者將其與冤案的譴責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冤案相關的成語,如“冤案”,“冤屈”,來加深對冤案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媽媽說,有些冤殍的魂魄會變成孤魂野鬼。
2. 初中生:我們應該關注社會上發生的冤殍案件,為無辜者伸冤。
3. 高中生: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對冤殍的描寫,讓人深感悲涼。
4. 大學生:冤殍的悲劇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我們應該努力防止類似的冤案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