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章
成語(Idiom):洞章
發音(Pronunciation):dòng z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洞察文章的奧妙,能理解文章的深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洞章意為透徹理解文章的內涵和深意。洞章的“洞”指透視、洞悉,即深入理解;“章”指文章、詞章。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能夠洞察文章的奧妙,理解作者的用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洞章常用于表達對文章、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解讀。可以用在文學評論、講座、教育教學等場景中,以表達對文章深層次思考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洞章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家、文學家,他在自序中說:“余讀書于有意者,觀其言觀其行,與其人深入淺出,然后言其所見;余讀書于洞章者,則觀其辭章之美,觀其意義之大,與其人深入淺出,然后言其所見。”這段話表達了太史公對于洞悉文章奧妙的追求,成為了洞章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洞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洞”是第三聲,“章”是第一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篇文章洞章有悟,能夠領悟到作者的深意。
2. 這位教授講課時總能洞章析句,使得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洞章這個成語:
1. 將“洞”字與洞察、透視的意思聯系起來,表示深入理解。
2. 將“章”字與文章、詞章聯系起來,表示文學作品。
3. 可以將洞章想象成一個人透過字句之間的“洞”洞察到文章的“章”節,幫助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閱讀文學作品,嘗試從中洞悉作者的用意和深層思考。
2. 學習修辭手法和文學批評方法,提高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3. 參加文學講座和研討會,與他人分享對作品的洞章之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講的故事,我要洞章地理解。
2. 初中生(14歲):我在閱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洞章能力。
3. 高中生(17歲):我希望能在文學作品中洞章析句,領悟作者的用意。
4. 大學生(20歲):在文學課上,我們經常討論作品的洞章之處。
5. 成年人(30歲):通過不斷閱讀和思考,我逐漸提升了自己的洞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