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閭
基本解釋
指里巷的大門。 晉 干寶 《晉紀總論》:“ 太康 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
成語(Idiom):外閭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lǚ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邊遠地區或邊疆地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外指的是邊遠的地方,閭指的是邊境的地方。外閭通常用來形容邊遠地區或邊疆地區,與內地相對。這個成語強調了邊遠地區的特殊性和與內地的差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閭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邊遠地區或邊疆地區。可以用于描述某個地區的位置、地理環境等。也可以用來比喻某個地方與主流社會的隔離和邊緣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孝友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晉朝時期,有人向晉武帝咨詢國家的疆土邊界。晉武帝回答說:“天下皆是我的閭外,除了京城之外的地方都是我的疆土。”這句話后來被概括為“外閭”,用來形容邊疆地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閭是一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屬于形容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山村位于外閭,交通不便。
2. 這個城市雖然位于外閭,但是發展迅速,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定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邊境地區”來聯想記憶外閭這個成語。外閭的發音和“外律”相似,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邊疆地區的文化、歷史和地理情況,了解外閭的概念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10歲):我們學校在外閭,離市區很遠。
2. 初中生(11-14歲):我想去外閭旅游,體驗不同的文化。
3. 高中生(15-18歲):外閭的發展潛力很大,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
4. 大學生(19-22歲):我計劃去外閭支教,為那里的孩子們提供教育幫助。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他在外閭工作了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