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草
基本解釋
(1).草名。鼠耳草的別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草篇》:“蚍蜉酒草,一曰鼠耳,象形也。亦曰無心草。”
(2).草名。麋銜草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薇銜》:“麋銜一名無心草……鼠耳草亦名無心,與此不同。”
成語(Idiom):無心草
發音(Pronunciation):wú xīn c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心思、意愿或動機,不關心、不在意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人對某事漠不關心,不重視,沒有興趣或動機去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對某事不在乎,對他人的關心、期望或請求漠不關心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心草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的一段記載。故事中,齊國的大夫田忌曾經在賽馬比賽中多次輸給齊國的貴族孫臏。后來,田忌想到了一個計策,他故意選擇了自己的最強馬與孫臏的最弱馬比賽,結果他取得了勝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事物要有計劃和策略,不能只憑一時的沖動和欲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項目完全是無心草,根本不會投入精力去做。
2. 她對這個聚會毫無興趣,簡直是個無心草。
3. 老板對員工的提議都不屑一顧,真是個無心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心草”這個成語與一個漠視的草地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草地上漫步,對周圍的草木毫不關心,就像無心草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成語“無心草”含義相近或相似的成語,如“漠不關心”、“置若罔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對這個活動完全是無心草,我寧愿在家看電視。
2. 中學生(13-18歲):他對學習根本不上心,總是無心草一樣。
3. 大學生(19-22歲):他對這個社團的活動一直都是無心草,從來沒有參與過。
4. 成年人(23歲以上):他對工作毫無熱情,簡直是個無心草,不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