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諭
基本解釋
以委婉的言辭勸告開導。《史記·三王世家》:“公卿使大臣請,遣宗正與太中大夫 公戶滿意 、御史二人,偕往使 燕 ,風喻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陛下以歲時 漢 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漢書·藝文志》:“其后 宋玉 、 唐勒 , 漢 興 枚乘 、 司馬相如 ,下及 揚子云 ,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 宋 陳亮 《酌古論·曹公》:“及 熙尚 既平,厲兵西向,風諭諸將,使來合勢,則 韓遂 等必不敢叛。” 清 譚獻 《古詩錄序》:“同時之人,未嘗無支離渙靡之作,然其根也樸,其枝葉以煥麗,其合者皆風諭之遺也,晚 周 所紀,蓋無讓焉。”
成語(Idiom):風諭(fēng yù)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風諭指的是君主或上級頒發的命令或通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諭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行政命令,由君主或上級頒布給下級,用以傳達君主的意志或進行公共事務的通知。風諭通常具有強制性,下級必須遵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風諭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制度下的行政命令。在文學作品或歷史故事中,可以使用風諭來形容君主的命令或通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風諭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君陳》中,是指周朝君主向諸侯、大臣下達的行政命令。風諭在古代中國的各個朝代都有使用,是一種重要的行政工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風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詞序要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君主發布了風諭,要求全國各地加強農業生產。
2. 大臣們紛紛遵守了風諭,積極執行君主的命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風諭與“風”和“諭”拆分開來記憶。風象征著君主的意志,而諭表示命令或通知。通過將這兩個意象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地記憶風諭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古代中國的行政制度和君主制度,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詔書”、“敕令”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發了一封風諭,要求我們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校長發布了一項風諭,要求學生們遵守校規。
3. 高中生:政府發布了一項風諭,呼吁大家節約用水。
4. 大學生:教育部發出了一項風諭,要求高校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