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
基本解釋
(1).一身,一套。《漢書·叔孫通傳》:“﹝ 二世 ﹞乃賜 通 帛二十疋,衣一襲,拜為博士。” 顏師古 注:“一襲,上下皆具也,今人呼為一副也。” 晉 王嘉 《拾遺記·燕昭王》:“賜 甘需 羽衣一襲,表其墟為‘明真里’也。” 唐 黃滔 《奉和翁文堯蒙恩賜金紫》詩:“面蒙君賜自龍墀,誰是還鄉一襲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兩個童子請他進食。食畢,復請他到便室具湯沐浴,進新衣一襲。” 張承志 《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有一天夜里,我夢見一個白發飄拂的老奶奶,身穿一襲古銅色的 蒙古 袍子。”
(2).一重。《通雅·算數》:“凡一重謂之一襲,不獨衣稱襲也。<文選>‘應門八襲’,又‘十襲珍藏’,皆謂重數也。”
成語(Idiom):一襲(yī xī)
發音(Pronunciation):yī x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件整體的、統一的衣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襲是一個形容詞,表示一件整體的、統一的衣袍。它常用來形容人的衣著整齊、一致,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片統一的景象或色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襲一般用于書面語言或正式場合,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著裝整齊、莊重,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片景象或色彩的統一。例如,可以說“他穿著一襲西裝出席晚宴”,表示他穿著整齊、莊重;也可以說“湖面上一襲紅葉漂浮”,形容紅葉覆蓋整個湖面,景色統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夢中成為了一只蝴蝶,醒來后卻不知道自己是人還是蝴蝶。這個故事中有一句話:“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蝶之夢為周與?適與,不可知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其中的“周與蝴蝶”一句就是用了“一襲”的意象,表示周與蝴蝶合為一體,無法分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一襲”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穿著一襲白色的禮服,在晚宴上格外引人注目。
2. 整個山谷一襲綠意,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3. 湖面上一襲雪白的天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襲”與整齊、統一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整齊的衣袍,或者想象一片景象或色彩的統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衣著、顏色相關的成語,如“一絲不茍”、“一片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小明穿著一襲紅色的校服,整齊地站在操場上。
初中生:她的舞蹈服裝一襲白色,優雅而莊重。
高中生:這幅畫中的主題色調一襲藍色,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
大學生:他的演講服一襲黑色,給人一種專業而嚴肅的印象。
成年人:新娘在婚禮上穿著一襲婚紗,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