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直
基本解釋
(1).兩 晉 南北朝 時在官當值無月薪的小吏。后泛指官府額外吏役。《宋書·禮志五》:“諸鎮常行,車前后不得過六隊,白直、夾轂,不在其限。”《魏書·廣陽王淵傳》:“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征鎮驅使,但為虞侯、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隋書·百官志中》:“自州、郡、縣,各因其大小置白直,以供其役。”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今世在官當直人謂之‘白直’。”
(2).干脆;爽直。 宋 朱熹 《答呂子約書》:“不若放下,只白直看 子思 説底。”《朱子語類》卷二二:“良善之人,自然易直而無險詐,猶俗言白直也。”
成語(Idiom):白直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緣無故地受到責備或冤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直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受到責備或冤屈。它的意思是指遭受了不應該承擔的責任,或者受到了無端指責。這個成語主要強調了冤屈的感覺,表示對不公正待遇的無奈和委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直可以用來描述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無緣無故受到責備或冤屈的情況。比如,當你做了一件完全正確的事情卻被別人指責時,你可以用白直來表達自己的委屈和無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直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二十四年》的故事。故事中,晉國的昭公要求晉國的公子重耳給他找一只能夠吹奏《白羽之歌》的樂師。公子重耳找到了一個名叫白直的樂師,并把他帶到了昭公的面前。然而,當白直吹奏時,昭公卻不滿意,并責備白直說他根本不會吹奏《白羽之歌》。白直無緣無故地受到了責備和冤屈,因此后人用“白直”來形容受到無端指責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直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白”是形容詞,表示無緣無故;“直”是形容詞,表示受到責備或冤屈。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昨天明明沒有做錯事,卻被老師批評了,真是白直。
2. 他明明沒有參與那個項目,卻被同事指責是主謀,太白直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白直”中的“白”字,想象自己無緣無故地被批評或指責,感受到冤屈和委屈的情緒。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無緣無故受到責備或冤屈有關的成語,比如“冤枉了”、“無理取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昨天明明沒有說謊,但老師卻不相信我,真是白直。
2. 初中生:我為了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卻被同學誤會,感覺好白直。
3. 高中生:我認真完成作業,但老師卻說我抄襲了,真是太白直了。
4. 大學生:我明明沒有遲到,卻被老師批評,感覺好白直。
5. 成年人: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卻被老板責備,真是白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