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討
基本解釋
公開揭露聲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亂的揭帖,公討其罪?!?/p>
成語(Idiom):公討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t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正地評判是非曲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討是由“公”和“討”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公指公正、公平,討指討論、評判。公討的含義是以公正的態度進行討論和評判,不偏袒任何一方,客觀公正地判斷是非曲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討通常用于形容公正、公正評判的行為或做法??梢杂糜诟鞣N場合,如法庭審判、公共輿論、學術研究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討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是齊國的開國君主,他非常重視公正和公平。有一次,太公聽到有人對他的政治決策提出質疑,他并沒有生氣,而是主動邀請對方進行公正的討論,以明辨是非。最終,通過這次公討,太公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決策,并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討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案件中,法官要以公討的態度,公正地判決。
2. 這個學術論文經過公討后,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討這個成語與公正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公正的法官在庭審中公正地討論案件,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公正、公平相關的成語,如公正無私、公平合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班上公討了我的作文,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
2. 初中生:學校組織了一場辯論賽,我們要以公討的態度,客觀評判每個人的演講。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通過公討的方式討論了一個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
4. 大學生:在學術會議上,專家們進行了一場公討,對研究結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