闉扼
成語(Idiom):闉扼
發音(Pronunciation):mén 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拘束、不暢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闉扼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言辭拘束、不暢快的狀態。使用這個成語時,通常表示說話或寫作時感到受限制,無法暢所欲言。這個詞語常用于貶義,表示對說話者或寫作者表達能力的質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闉扼常常用于評論文學作品、演講或文章等表達方式不夠自由、流暢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交流中表達能力受到限制,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闉扼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張耳的人,他的口才出眾,但因為害怕得罪人,常常拘束自己的言辭,導致他的表達不夠自由、流暢。后來,人們就用“闉扼”來形容他這種拘束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闉扼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闉”是形容詞,表示拘束、局限;第二個字“扼”表示限制、壓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充滿了闉扼,缺乏真實的情感。
2. 這篇文章表達得太闉扼了,缺乏生動的描寫和感人的情感。
3. 他的口才很好,但因為過于拘束自己,所以總是說話闉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口齒不清、說話結巴的樣子,表示他的言辭受到了限制和拘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詞語,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故事和相關的文學作品,了解不同情境下使用這個詞語的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演講很闉扼,不夠生動有趣。
2. 初中生(14歲):她的文章寫得很闉扼,不夠自由流暢。
3. 高中生(17歲):他的表達方式有些闉扼,沒有展現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4. 大學生(20歲):在辯論比賽中,他的發言顯得有些闉扼,沒有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