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訓
基本解釋
◎ 圣訓 shèngxùn
(1) [a sage's instruction; imperial edict]∶舊指圣人的訓誡告諭或皇帝的詔令等
先遣內侍持歷朝圣訓授君。——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2) [(of Chinese Moslem) a memorandum of Mohammed]∶中國伊斯蘭教徒指伊斯蘭教奠基者穆罕默德的思想和行為記錄
詳細解釋
(1).圣人的教導。指儒家相傳的訓諭。 漢 蔡邕 《釋誨》:“且用之則行,圣訓也;舍之則藏,至順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經顯,圣訓也;緯隱神教也。圣訓宜廣,神教宜約。”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 章老先生 ,你背圣訓了,怎么説一個似可去。” 清 陳夢雷 《抒哀賦》:“委吉兇以任運兮,永圣訓以自強。”參見“ 圣教 ”。
(2).帝王的訓諭、詔令。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姚麟奏對》:“ 麟 恐伏而對曰:‘誠如圣訓,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衛兵於殿庭之間,此豈臣當以私恩結下,為身計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陽王仲祥韻》:“洪恩浹四海,圣訓宜書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諄諄數千言,詳載圣訓。”
(3).阿拉伯文的意譯,原意為傳聞、傳述。后專指對 穆罕默德 言行的傳述--“ 穆罕默德 言行錄”。在 中國 ,圣訓也稱“圣訓經”、“至圣寶訓”、“至圣寶諭”、“圣諭”等。
成語(Idiom):圣訓 (shèng xùn)
發音(Pronunciation):shèng x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經典中的圣人的教誨或教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圣訓是指古代經典中圣人的教誨或教訓,具有深遠的哲理和價值觀。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豐富的道德、倫理和智慧。圣訓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傳達出人們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和正確的行為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圣訓常用于正式場合,如演講、寫作或教育活動中,以傳遞智慧和道德觀念。它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作為對他人的提醒或自我反省的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圣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如《論語》和《大學》等儒家經典。這些經典中記錄了古代圣人的言行和教導,被后人奉為圣訓,成為了后世的學習和借鑒對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圣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圣”表示圣人或圣賢,“訓”表示教誨或教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汲取圣訓,修身養性。
2. 我們應該牢記先賢留下的圣訓,不斷進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圣訓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制作記憶卡片:在卡片上寫下圣訓的含義和例句,反復復習。
2. 創造聯想:將圣訓與具體的場景或形象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3. 練習運用: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圣訓,以加深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閱讀經典:深入學習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以了解更多圣訓和哲學思想。
2. 參加講座或研討會:參與相關主題的講座或研討會,與他人分享和討論圣訓的意義和應用。
3. 深入研究:通過閱讀相關的學術著作,深入研究圣訓的起源、發展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遵守老師的圣訓,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2. 初中生:通過學習圣訓,我們能夠更好地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選擇。
3. 高中生:在備考期間,我時常回顧老師的圣訓,以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中,我們應該牢記圣訓,培養高尚的品格和追求卓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