譏斥
基本解釋
譏刺斥責。《南史·劉穆之傳》:“ 永明 初,撰《宋書》,譏斥禪代。”《金史·張萬公傳》:“譏斥先朝,固當治罪,然舊無此法。”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八節:“ 唐 朝廷向 江 淮 以及 嶺 南搜括大量財物,民眾已極困苦,官員為謀求大利,也爭著到這些地方去做官。名士 薛保遜 作文譏斥當時的州縣官。”
成語(Idiom):譏斥 (jī chì)
發音(Pronunciation):jī c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嘲笑、嘲諷、批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譏斥是指以嘲笑、嘲諷或批評的方式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尖刻的評價或表達不滿。它常常用于形容對錯誤、愚蠢或不合適的行為進行尖銳的諷刺和批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譏斥常用于社交場合、文學作品、電影或戲劇中,用來表達對某人的錯誤、愚蠢或不當行為的不滿或嘲笑。它也可以用來形容對某個觀點或行為的尖銳批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警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夜晚看到一只蝙蝠,他立刻譏諷蝙蝠的奇怪外貌。莊子聽到后,諷刺這個人只看到了蝙蝠的外表,而沒有看到它的獨特之處。從此,人們使用“譏斥”來形容對別人的不公正批評或嘲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譏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譏”表示嘲笑,第二個字“斥”表示批評。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表示嘲笑和批評的整體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譏斥別人的缺點,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2. 這篇文章用尖銳的語言譏斥了政府的不作為。
3. 別人的失敗并不是你譏斥的資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你可以想象一個人用嘴巴發出尖銳的聲音來嘲笑和批評別人,這樣就能夠記住“譏斥”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小說或觀看電影、戲劇,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譏斥”。同時,學習其他與“譏斥”相關的成語,如“諷刺”、“挖苦”等,可以幫助你豐富詞匯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10歲):他譏斥同學的笨錯誤,讓同學們都笑了起來。
2. 初中生(14歲):老師譏斥了我們不做作業的行為,讓我們很慚愧。
3. 高中生(17歲):他譏斥政府的不作為,呼吁大家行動起來改變現狀。
4. 大學生(20歲):這篇文章用尖銳的語言譏斥了社會的虛偽現象,引起了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