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戲
基本解釋
古代一種以葉子格為用具的博戲。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下:“ 咸通 九年, 同昌公主 出降,宅于 廣化里 …… 韋 氏諸家,好為葉子戲。” 清 趙翼 《陔馀叢考·葉子戲》:“《品外録》: 唐 國(同)昌公主 會 韋 氏族于 廣化里 , 韋 氏諸家好為葉子戲。 歐陽公 亦云: 唐 人宴聚,盛傳葉子格…… 馬令 《南唐書》: 李后主 妃 周氏 ,又編《金葉子格》,即今之紙牌也。《遼史》稱為葉格,見第三卷。則紙牌之戲 唐 已有之。今之以《水滸》人分配者,蓋沿其式而易其名耳。”葉子戲的內容各代不盡相同, 唐 宋 兼用骰子, 明 清 時稱馬吊牌為葉子戲,與 唐 宋 不同。
成語(Idiom):葉子戲(yè zǐ xì)
發音(Pronunciation):yè zǐ x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聊的、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娛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葉子戲一詞源自于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表演形式。在古代戲曲中,演員會在舞臺上撒下一些葉子,然后用扇子把葉子吹起來,形成一種美麗的景觀。然而,這種表演并沒有實際意義,只是為了追求觀賞效果而進行的無聊活動。因此,“葉子戲”成為了形容無聊、毫無意義的活動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些無聊、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娛樂。可以用于貶義的語境中,表示對某些浪費時間或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的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葉子戲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家里無事可做,便拿來一把扇子,在地上撒下一些葉子,并用扇子吹起葉子,自娛自樂。這個故事成為了“葉子戲”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葉子戲屬于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做這些無聊的事情,簡直就是在玩葉子戲。
2. 別再浪費時間在葉子戲上了,還是好好學習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葉子戲”與無聊、毫無意義的活動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關聯。可以想象自己在舞臺上吹起葉子,但這個活動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為了追求觀賞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其他表演形式,以及其在文化傳承和藝術表達方面的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做葉子戲,我更喜歡讀書。
2. 初中生:玩手機游戲是一種葉子戲,浪費了很多時間。
3. 高中生:對于考試來說,刷題是一種葉子戲,重要的是掌握知識。
4. 大學生:上課時不認真聽講,就是在玩葉子戲,對學習沒有任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