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黎庶涂炭
發音(Pronunciation):lí shù tú t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生活困苦、艱難悲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黎庶,指庶民、百姓;涂,涂抹、覆蓋;炭,炭火、炎熱。成語“黎庶涂炭”形容庶民生活貧困困苦,生活狀況悲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社會動蕩、戰亂、自然災害等情況下庶民的生活狀況,也可用于形容某個群體或地區生活困苦、貧困潦倒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十三年》中有一則故事:晉國的宣公十三年,國內發生內亂,百姓生活非常艱難。有一天,宣公問左右的臣子:“百姓的生活如何?”臣子回答說:“黎庶涂炭。”這個故事將“黎庶涂炭”成為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爭年代,黎庶涂炭,生活異常艱難。
2. 這個貧困山區的居民長期以來一直黎庶涂炭,需要我們的幫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黎庶涂炭”與形象生動的故事起源相結合,形成一個有趣的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黎庶(庶民)被涂抹了炭(困苦悲慘),生活非常艱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民不聊生”、“民不堪命”等,了解更多與庶民生活困苦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讓自己變成黎庶涂炭的人。
2. 初中生: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許多人都黎庶涂炭,生活非常困苦。
3. 高中生:這本小說以黎庶涂炭的背景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庶民家庭的艱辛生活。
4. 大學生:社會不穩定時,往往會導致黎庶涂炭,庶民生活非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