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象
基本解釋
(1).失去常態(tài)、常道。《左傳·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禍敗之釁,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杜預(yù) 注:“言國無道,則災(zāi)變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穎達 疏:“若國家昏亂,無復(fù)常象,不可知也。”《文選·王粲<七哀>詩之一》:“ 西京 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王粲》:“ 伊洛 既燎煙, 函崤 沒無象。”一本作“ 無像 ”。
(2).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管子·幼官》:“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本。” 趙守正 注:“無象,指軍行隱蔽,使人們看不到形象。”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譬若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 唐 張九齡 《請東北將吏刊石紀(jì)功德狀》:“觀變早於未萌,必取預(yù)於無象。”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或兀坐冥搜,求聲於寂寥,寫真於無象。”
(3).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后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怳。” 南朝 梁 沉約 《雅樂歌·諴雅之一》:“懷忽慌,瞻浩蕩……出杳冥,降無象。” 唐 李華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道行無跡,妙極無象:謂體性空,而本源清凈;謂諸見滅,而覺照圓明。” 宋 蘇轍 《郊祀慶成》詩:“治道初無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漁洋詩話》卷下:“ 吳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鈍翁 記其數(shù)詩,有云:‘……有形皆是假,無象孰為真?悟到無生地,梅花滿四鄰。’”
成語(Idiom):無象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ú x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形象,沒有模樣。形容事物沒有明確的形狀或形態(tài)。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象一詞源于《史記·卷一百三十六·五帝本紀(jì)》中的記載。在古代,人們認(rèn)為大象是最大、最莊重的動物,象征著權(quán)力、尊貴和威嚴(yán)。而無象則表示沒有象征性的形象或模樣。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事物沒有明確的形狀或形態(tài),或者形容人物沒有明確的特點或特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象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無法具體描述的事物。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幅畫面模糊不清,沒有明確的輪廓;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明確的特點或個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象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卷一百三十六·五帝本紀(jì)》中。在這個故事中,傳說中的第一位皇帝伏羲創(chuàng)造了人類,他用獸皮和植物的纖維編織了網(wǎng),然后將其懸掛在樹上,命令人們觀察網(wǎng)中的紋理,以此來學(xué)習(xí)自然界的規(guī)律。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網(wǎng)中的紋理模糊不清,沒有明確的形狀,于是用“無象”來形容。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象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無”和“象”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幅畫的線條模糊不清,完全是無象的狀態(tài)。
2. 這個人的性格很難捉摸,可以說是無象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象”這個成語與模糊不清、沒有明確形狀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比如一幅模糊的畫作或一個沒有明確特點的人。可以通過將這個成語與具體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其他與形狀或模樣有關(guān)的成語來拓展學(xué)習(xí)。比如“有模有樣”、“如影隨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xué)生(6-12歲):我畫了一幅無象的畫,老師看不出來是什么。
中學(xué)生(13-18歲):他的性格很無象,有時候很開朗,有時候又很沉默。
大學(xué)生(19-22歲):這個電影的結(jié)局很無象,讓人難以預(yù)料。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個問題很無象,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