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ǐ dé bào yuàn ㄧˇ ㄉㄜˊ ㄅㄠˋ ㄧㄨㄢˋ以德報怨(以德報怨)
◎ 以德報怨 yǐdé-bàoyuàn
[return good for evil;kiss the hand that smote it]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報答怨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詞語解釋
yǐ dé bào yuàn ㄧˇ ㄉㄜˊ ㄅㄠˋ ㄧㄨㄢˋ以德報怨(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報他。《論語·憲問》:“以德報怨,如何?”《北史·韓褒傳》:“所獲賊眾,不足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請一切放還,以德報怨?!?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共產黨以德報怨,協同 張學良 、 楊虎城 兩將軍,釋放 蔣介石 ,希望 蔣介石 悔過自新,共同抗日。”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以德報怨
成語(Idiom):以德報怨
發音(Pronunciation):yǐ dé bào y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善良和善意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惡意行為或怨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以德報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句格言,強調了以善意和善良的行為來回應別人的惡意行為或怨恨。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智慧和修養的一面,提倡人們在面對沖突和仇恨時保持理智和寬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教育人們在面對沖突和怨恨時保持冷靜和仁慈。在各種社交場合和人際關系中,當遇到與自己對立或有怨恨的人時,可以用“以德報怨”來表達自己的善意和寬容,以期和解和改善關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以德報怨”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相傳,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哲學家,他的母親曾經對他說:“你要以德報怨,用善良的行為回應別人的惡意。”孟子聽從母親的教誨,始終堅守以德報怨的原則,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哲學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該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以”、“德”、“報”和“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以德報怨,對待他人總是充滿善意。
2. 在面對挑釁時,我們應該以德報怨,而不是以惡報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成語的故事起源和基本含義來幫助記憶。想象孟子聽從母親的教誨,始終堅守以德報怨的原則,用善良的行為回應別人的惡意。這樣的形象化記憶可以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的內容,可以進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和其他相關的成語,如“以德服人”、“以德報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會以德報怨,用友善的態度回應同學們的捉弄。
2. 初中生:在面對欺負我的同學時,我選擇以德報怨,用友善的行為來改變他們的態度。
3. 高中生:我相信以德報怨的原則,用善良和寬容來應對人際關系中的沖突和怨恨。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會以德報怨,用善意和寬容來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