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愍
基本解釋
亦作“ 可憫 ”。亦作“ 可閔 ”。令人憐憫。 宋 蘇軾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本無改過自新之意,有何可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劉富川》:“ 劉 某忠憤死節,深為可憫。” 張孝若 《辛亥革命前后及南京政府成立》:“於此見此公非甚昏愚,特在廷阿諛者眾,致成其闒茸之過,貪黷之名,可閔哉。”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是這么一個討厭而又可憫的性格。”
成語(Idiom):可愍
發音(Pronunciation):kě m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令人可憐,令人感到悲傷或同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可愍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令人可憐、令人感到悲傷或同情的事物或人。這個成語強調了對他人遭遇困境或不幸的同情和憐憫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愍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那些遭受不幸的人、經歷悲劇的事物或情況。它可以用于描述社會問題、人際關系的困境、戰爭、災難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可愍一詞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淮陰侯劉邦因戰敗被楚國俘虜,被關押在楚國的監獄中。在監獄中,他遭受了種種折磨和苦難。當時的人們對劉邦的遭遇感到非常可憐和同情,因此形成了成語“可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可愍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可”和“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看到那些可愍的孤兒,我感到心如刀割。
2. 這個國家的貧困人口實在是太可愍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可愍”與“可憐”聯系在一起,因為它們的意思相似。可以通過記憶故事起源的情節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同情和憐憫有關的成語,如“可嘆”、“可嘆可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那只受傷的小鳥,我覺得它很可愍。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可愍的故事。
3. 高中生:這本小說中的主人公經歷了很多可愍的遭遇,讓人心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