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施
成語(Idiom):夷施
發音(Pronunciation):yí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所顧忌地施舍財物,慷慨解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夷施是由“夷”和“施”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夷,原本指外族,后來引申為平常人;施,指施舍、贈送。夷施的基本含義是指慷慨地施舍財物,無所顧忌地幫助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夷施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對他人慷慨解囊,不計較回報,樂于助人的行為。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的慷慨行為,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過于慷慨而不理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夷施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據說,古代有一個名叫莊子的人,他生活在貧困的山區,但他卻經常慷慨地施舍財物給予他人。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慷慨,他回答說:“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不過是夷人罷了?!边@個故事說明了夷施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夷施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夷施”組成,沒有固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夷施,幫助了很多有困難的人。
2. 這位慈善家以夷施的精神,捐贈了大量的善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故事起源來記憶夷施這個成語。想象莊子慷慨施舍財物的場景,以及他回答“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不過是夷人罷了”的情景,有助于記憶夷施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慷慨施舍相關的成語,如“施比受更有?!?、“施人以桃,必報以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經常夷施,把自己的零花錢都給了需要幫助的同學。
2. 初中生:他以夷施之心,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捐贈了大量的學習用品。
3. 高中生:他的夷施行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贊揚,成為了慈善事業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