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舉
基本解釋
儀容舉止。《新唐書·魏元忠傳》:“ 元忠 始名 真宰 ,以諸生見 高宗 , 高宗 慰遣,不知謝而出,儀舉自安。”
成語(Idiom):儀舉
發音(Pronunciation):yí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舉止得體、莊重端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舉是由“儀容”和“舉止”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表示一個人的舉止得體,莊重端正,符合禮儀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儀態端莊、舉止得體,特別是在正式場合或重要場合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禮樂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漢朝時期,劉邦(漢高祖)臨朝稱帝,他的臣子們都非常擔心他的舉止不合禮儀規范。于是,其中一位臣子建議讓劉邦學習周朝的禮儀,以便舉止得體。劉邦聽從了臣子的建議,通過學習禮儀,他的舉止變得莊重端正,符合禮儀規范。后來,人們就用“儀舉”來形容一個人的舉止得體、莊重端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儀容”和“舉止”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儀舉得體,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2. 在重要場合,我們應該注意儀舉,不可隨意行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儀舉”與“儀態舉止”相聯想,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儀態、禮儀相關的成語,如“禮尚往來”、“舉止失措”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學校里,我們要注意儀舉,不可隨意亂動。
2. 初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保持儀舉,給大家樹立榜樣。
3. 高中生:參加高考要注意儀舉,展現自己的風采和素質。
4.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我們應該注重儀舉,展現自己的修養和禮儀。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儀舉”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