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識
基本解釋
不懂;無知。《孫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張預 注:“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 楊倞 注:“無識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彌尼戒經》:“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
沒有標記。識,通“ 誌 ”。《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路曼曼其無端兮,周容容而無識。” 洪興祖 補注:“識,音志。”
成語(Idiom):無識 (wú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wú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知識、無知無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識是指一個人沒有知識或者缺乏常識。這個成語強調一個人對事物的無知,缺乏正確的認知和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個領域或者某個問題的無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識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謝安傳》中,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已經失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識是由“無”和“識”兩個字組成的,其中“無”表示沒有,無知;“識”表示知識,認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那個人對歷史一無所知,真是無識之人。
2. 這個問題他完全不了解,簡直是無識到極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無知”,兩個詞的發音相似,都表示對事物的無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知識相關的成語,例如“博學多識”、“一知半解”等,來擴展對知識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成為一個無識之人,所以我要努力學習。
2. 初中生:他對數學一無所知,每次考試都不及格。
3. 高中生:在信息時代,一個人若無識,將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
4. 大學生:大學是增長知識的地方,我們不能成為無識之人。
5. 成年人:無論年齡多大,我們都應該保持學習的熱情,不做無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