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維特效應
發音(Pronunciation):wéi tè xiào y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事物在被觀察時,由于觀察者的預期或期望,而產生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結果或表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維特效應源自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布森在1968年的一項實驗。他們告訴老師,他們在學校中的某些學生是智力超群的,而實際上這些學生被隨機選擇,并沒有更高的智力。然后他們發現,這些被標記為智力超群的學生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表現出了比其他學生更好的成績。這說明了觀察者的期望和預期對被觀察者的表現有著重要影響的現象,即維特效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維特效應常常出現在教育領域、工作環境、體育競技等場景中。在教育領域,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和預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工作環境中,領導者對員工的期望和預期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表現;在體育競技中,教練對運動員的期望和預期會影響到運動員的發揮水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維特效應的研究起源于羅森塔爾和雅可布森在1968年的實驗。他們的實驗結果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成為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維特效應是由維特和效應兩個詞語組成的,維特(Pygmalion)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雕刻家,他創造了一個美麗的女像,名叫伊馮(Galatea),并使之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女人。效應(Effect)指的是一種結果或影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教授對他的學生有著很高的期望值,這可能會導致維特效應的出現。
2. 領導者應該對員工有著積極的期望和預期,避免產生負面的維特效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維特效應與羅森塔爾和雅可布森的實驗故事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同時,可以將維特效應與觀察者的期望和預期對被觀察者的影響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心理學中的其他相關概念,如自我實現預言、心理暗示等,以深入了解維特效應在人類行為和認知中的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對我有很高的期望,這可能會讓我產生維特效應,變得更優秀。
2. 初中生:我對自己有著積極的期望,我相信我能通過努力取得好成績,避免維特效應的出現。
3. 高中生:教師對我們的期望很高,這會對我們的學習產生維特效應,激發出更大的潛力。
4. 大學生:我們對自己有著積極的期望,相信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維特效應,取得好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