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任
基本解釋
(1).不能忍受;不能勝任。《后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壽》:“ 操 后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捨。’” 唐 韓愈 《復志賦》:“既識路又疾驅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2).猶不勝,表示程度極深。 南朝 梁 沉約 《謝賜甘露啟》:“慈旨曲洽,頒此祥賚,不任欣荷,謹以啟事謝以聞。” 唐 韓愈 《答魏博田仆射書》:“即日 愈 蒙免,蒙恩改職事,不任感懼。”
成語(Idiom):不任(bù rèn)
發音(Pronunciation):bù r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肯擔任或不愿意接受職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任是一個由“不”和“任”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表示不愿意或不肯;“任”表示擔任或接受職責。不任的含義是指不愿意承擔責任或接受職責,不愿意擔任某個職務或任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任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不愿意或不肯承擔責任,不愿意接受某個職務或任務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關鍵時刻逃避責任,不肯擔當重任,或者不愿意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任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據說,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做田和的人,他曾經在齊國擔任過重要的職務,但后來他因為一些原因不愿意再接受職責,不愿意再擔任重要的職務,因此被人用來形容不愿意承擔責任或接受職務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任”表示擔任。這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明了,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不任之輩,從來不肯擔當重任。
2. 領導層應該是勇于擔當的,不能成為不任之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任”與“不肯擔任”或“不愿意承擔責任”這樣的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可以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不愿意擔當重任,逃避責任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責任相關的成語,如“推諉責任”、“逃避責任”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擔任班長,因為太累了。
2. 初中生:他是個不任之輩,從來不肯承擔自己的功課。
3. 高中生:領導層應該是勇于擔當的,不能成為不任之輩。
4. 大學生:不任的態度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的機會。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不任”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