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射
基本解釋
上古禮儀之一。在一定的禮節要求下,依循樂聲而射矢。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等。《儀禮·鄉射禮》:“禮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勝者又射,不勝者降。” 鄭玄 注:“禮射,謂以禮樂射也,大射,賓射、燕射是矣。”《禮記·射義》“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孔穎達 疏:“此一經明男子重射之義,以男子生三日射人以桑弧蓬矢者則有為射之志,故長大重之。桑弧、蓬矢者,取其質也,所以用六者,射天地四方也,所以禮射唯四矢者,示事有不用也。四矢者,象御四方之亂。”《禮記·射義》“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 唐 孔穎達 疏:“凡天子、諸侯及卿大夫禮射有三:一為大射,是將祭擇士之射;二為賓射,諸侯來朝,天子入而與之射也,或諸侯相朝而與之射也;三為燕射,謂息燕而與之射。” 孫希旦 集解謂禮射有四:一曰大射,二曰賓射,三曰燕射,四曰鄉射。見 孫希旦 《禮記集解·射義》題解。
成語(Idiom):禮射
發音(Pronunciation):lǐ sh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射是指在莊重的儀式中進行射箭,用以表示對某人的敬意或尊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射源自古代的宮廷儀式,是一種表達敬意和尊重的方式。在古代中國,射箭被視為一種高雅的技藝,常被用于莊重的儀式中。禮射的動作需要精準和力量,代表著對受禮者的敬意和尊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射可以用于形容對長輩、領導或重要客人的尊重和禮儀。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對他人的尊敬和崇拜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射禮儀式。在中國古代,射禮儀式是一種重要的宮廷儀式,用以表示對天子或貴族的敬意。在這個儀式中,射箭的動作象征著臣民對天子的忠誠和尊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禮”表示禮儀,第二個字“射”表示射箭。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表示尊敬和禮儀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重要的會議上,他向領導行禮射箭,表達了對領導的敬意。
2. 這位學生對老師非常尊敬,經常向老師禮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重要場合中,手持弓箭向前射擊,展示出對他人的尊重和禮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禮射相關的古代禮儀和儀式,了解古代中國的射箭文化和禮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祖國的生日慶典上,我們向國旗禮射,表達我們對祖國的熱愛和敬意。
2. 初中生:在班級活動中,我們向老師禮射,表示對老師的敬重和感謝。
3. 高中生:在領導來校視察時,我們全體學生向領導禮射,展示出我們對領導的尊敬和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