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拍案而起
發音(Pronunciation):pāi àn ér q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憤怒到極點,一拍案子站起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拍案而起是指因憤怒到了極點而一拍案子站起來的動作。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在憤怒或激動時的表現,意味著非常憤怒和決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拍案而起常用于形容對某件事情非常憤怒或激動的情況,特別是在討論公正、正義或道德問題時。可以用來形容對不公平待遇、欺騙行為或違法行為等感到憤怒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拍案而起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一段情節。故事中,宋江聽說好漢武松被奸人陷害,被迫嫁禍給了武松的妻子潘金蓮。宋江非常憤怒,一拍案子站了起來,發誓要為武松討回公道。這個故事中的情節被后人引用,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拍案而起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拍”(pat), “案”(table), “而”(and), “起”(rise)。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拍案而起,表示決不容忍。
2. 會議上,領導聽到違規行為的報告,一拍案子站起來,表示要嚴肅處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聽到一件非常憤怒的事情后,一拍桌子然后站起來,表達決心和憤怒的情緒。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來擴展對于拍案而起的理解。例如,了解其他與憤怒和決心有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義憤填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看到別人欺負弱小的同學時,我會拍案而起,為他們挺身而出。
2. 初中生:聽到老師批評我們班的不良行為,我拍案而起,決心改正自己的錯誤。
3. 高中生:看到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我拍案而起,希望能為社會正義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