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棗
基本解釋
棗子的一種。其子白乃熟,故名。《爾雅·釋木》:“櫅,白棗。” 郭璞 注:“即今棗子白熟。” 宋 陸游 《建州絕無芡意頗思之戲作》詩:“ 建安 城里西風冷,白棗堆盤看卻愁。”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棗》﹝集解﹞引 蘇頌 曰:“櫅,白棗也,子白乃熟。” 章炳麟 《新方言·釋植物》:“今自 徽州 以東至於 江 南 浙江 ,皆謂白棗為白樸。”
成語(Idiom):白棗 (bái zǎo)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虛有其表、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棗是由兩個意義相對的詞組成的成語。白指沒有色彩、沒有價值,棗是一種有營養的水果。白棗用來形容虛有其表、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或事物。它強調了事物的表面現象與實際價值之間的差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棗常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實際上沒有真正價值的東西或事物。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只注重外表而缺乏內在修養的情況,或者形容一個產品在宣傳中夸大其表面優勢而忽略了實際功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棗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個人看到市場上有人在賣白棗,他以為白棗是非常珍貴的水果,于是買了一大堆回家。然而,當他嘗了一口之后,才發現白棗是沒有味道的。因此,人們就用“白棗”來比喻虛有其表、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棗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白”和名詞“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諾言就像是白棗一樣,沒有任何實際作用。
2. 這個產品的廣告宣傳太夸張了,里面的功能幾乎都是白棗。
3. 不要只看表面,要看事物的實際價值,不要被白棗所迷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一顆白色的棗子,但當他嘗了一口后,發現它沒有味道,就像是虛有其表的東西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成語相關的故事和用法,可以查閱相關的成語詞典或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承諾就像白棗一樣,沒有實際作用。
2. 初中生:這個游戲宣傳得很好,但實際上里面的內容很多都是白棗。
3. 高中生:在選購商品時,要懂得辨別真假,不要被白棗所迷惑。
4. 大學生:他的外表很帥,但內在卻是白棗,沒有任何實際能力。
5. 成年人:在職場上,要懂得看清事物的實際價值,不要被表面的光鮮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