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賊
基本解釋
討伐賊寇。《左傳·宣公二年》:“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晉 潘岳 《西征賦》:“健 子嬰 之果決,敢討賊以紓禍。” 明 楊繼盛 《請誅賊臣疏》:“況臣官居兵曹,以討賊為職;然賊不專於寇敵,凡有害於社稷人民者,均謂之賊。”
成語(Idiom):討賊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zé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消除害群之馬,鏟除禍根,討伐盜賊、壞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賊是由“討”和“賊”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意思是消除害群之馬,鏟除禍根,討伐盜賊、壞人。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對于邪惡勢力的抵抗和打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賊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對于壞人壞事進行斗爭和抵抗的情況。可以用于討論社會正義、法律制裁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賊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陳勝的英雄人物。陳勝是秦朝末年的一個起義軍首領,他帶領農民起義軍討伐暴虐的秦朝統治者,并最終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這個故事中的“賊”指的是秦朝的暴政,而“討”則表示人們對于暴政的反抗和討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討”和名詞“賊”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團結起來,討賊除惡,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2. 這個團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決心要討賊除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例如,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正義的英雄,帶領人們討伐壞人,鏟除禍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討賊相關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如中國古代的義軍起義、抗日戰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勇敢地討賊,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2. 初中生: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帶領人們討賊,為國家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3. 高中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勇于面對壞人壞事,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共同討賊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