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兩
基本解釋
指《周禮》中諸侯聯綴萬民,不使其離散的九項政治措施。《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鄭玄 注:“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 賈公彥 疏:“使諸侯與民相合耦而聯綴,不使離散,有九事,故云以九兩繫邦國之民也。”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且 震旦 為學者常詻詻與官立庠序反對,縱校官有長蓻,猶刳心致死以爭之,此則一統長久,民不繫於九兩之效也。”
成語(Idiom):九兩 (jiǔ liǎng)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li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物品重量輕,虛浮不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兩是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相當于450克。成語九兩引申為形容事物輕飄飄、不實在、不穩重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兩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輕浮、不踏實,也可用于形容物品的輕浮、不實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計量制度。古代稱重器官多用銅鐵制成,而九兩則是一種輕巧的銅器。由于九兩的重量較輕,容易被風吹動,因此九兩逐漸被人們用來形容輕飄飄的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兩是一個名詞,可以作為主語、賓語或定語出現在句子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承諾就像九兩一樣輕飄飄,一點也不可靠。
2. 這個產品的質量九兩,消費者要慎重考慮購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九兩與輕飄飄、不實在的形象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九兩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的計量制度,以及其他與輕飄飄、不實在相關的成語,如“浮光掠影”、“紙上談兵”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的承諾就像九兩一樣輕飄飄,我不相信她會實現。
2. 初中生:他表面上很努力,但實際上九兩,沒有真正付出行動。
3. 高中生:這個政策的可行性九兩,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實踐來驗證。
4. 大學生:這家公司的管理層九兩,經常改變決策,沒有穩定性。
5. 成年人:千萬別輕信他的話,他說的都是九兩之言,不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