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ěn mò dào zhì ㄅㄣˇ ㄇㄛˋ ㄉㄠˋ ㄓㄧˋ本末倒置
◎ 本末倒置 běnmò-dàozhì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關系弄顛倒了
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
詞語解釋
běn mò dào zhì ㄅㄣˇ ㄇㄛˋ ㄉㄠˋ ㄓㄧˋ本末倒置
比喻顛倒了事物的主次輕重。 金 無名氏 《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梁啟超 《中國國會制度私議》第三章第二節:“今本末倒置若此,其危及國家統一之基礎,又何怪焉。” 曹玉林 《祠堂里的學校》:“我覺得本職工作和業余愛好并不矛盾,只要不是本末倒置,能夠擺正兩者之間的關系,那么業余愛好有時對本職工作反而能有所裨益。”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本末倒置
成語(Idiom):本末倒置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mò dǎo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把事物的主次關系顛倒,把本來重要的事物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不重要的事物放在重要的位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本末倒置是由兩個成語組成,即“本末”和“倒置”。其中,“本末”指的是事物的主次關系,表示事物的本質和次要的部分;“倒置”表示顛倒、顛倒次序。本末倒置的含義是指將事物的本質和次要的部分位置顛倒,將次要的事物放在重要的位置,將本質的事物放在不重要的位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本末倒置常常用來批評或諷刺那些將次要的事物放在重要位置,忽視了本質的人或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本末倒置來表達對于顛倒主次的不滿或不理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本末倒置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確,但它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有所體現,例如《紅樓夢》中賈母將寶玉等人的地位看得比賈政高,將賈政等人的地位看得比寶玉低,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本末倒置由兩個詞語組成,可以分為“本末”和“倒置”兩個部分,其中“本末”為名詞,表示事物的主次關系;“倒置”為動詞短語,表示顛倒、顛倒次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本末倒置,導致了整個企業的混亂。
2. 他把一些瑣碎的事情放在了首要位置,真是本末倒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本末倒置”理解為將事物的本質和次要的部分顛倒過來,記憶時可以想象一個本來應該放在上面的物體卻被倒置放在了下面,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本末倒置相關的成語,例如“本末相反”、“本末顛倒”等,以擴展對于本末倒置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把數學作業放在了最后一道題前面,真是本末倒置。
2. 初中生:政府應該把教育事業放在首位,不要本末倒置。
3. 高中生:領導層的決策本末倒置,導致了公司的業績下滑。
4. 大學生:我們應該在大學期間注重學習和成長,不要把玩樂放在本末倒置的位置上。
5. 成年人:一些人總是把金錢看得比家庭和健康更重要,真是本末倒置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