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
基本解釋
亦作“ 烏丸 ”。古時北方少數民族名。原是 東胡族 的一支, 西漢 初被 匈奴 擊敗,遷移到 烏桓山 ,因以為名。 漢 建安 十二年 曹操 破 烏桓 ,徙萬馀落至中原,其勢遂衰。見《漢書·匈奴傳下》、《后漢書·烏桓傳》。后世詩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數民族或其居住地。 南朝 陳 徐陵 《武皇帝作相時與北齊廣稜城主書》:“ 庸 、 蜀 、 氐 、 羌 之兵, 烏丸 百虜之騎,以此眾戰,誰能御之?” 元 張昱 《白翎雀歌》:“ 烏桓 城下白翎雀,雄鳴雌隨求飲啄。” 明 王清 《塞上感懷》詩:“夢回絶域 烏桓 地,戰罷空山 敕勒 營。”
成語(Idiom):烏桓
發音(Pronunciation):wū h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衰敗、落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烏桓,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也是鮮卑族的一支。烏桓在歷史上曾經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強大勢力,但后來逐漸衰落。因此,“烏桓”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由盛轉衰,由強轉弱,失去往日的光輝和榮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語境中,形容人或事物的衰敗、落魄。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曾經有影響力、地位高的人或組織,如政府、企業等,由于種種原因而逐漸衰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烏桓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游牧民族,曾經在北方地區有一定的勢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勢力逐漸衰落。這個成語就是根據烏桓民族的歷史衰落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烏桓是一個雙音節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曾經是行業的領軍者,但現在已經烏桓了。
2. 這位曾經的明星如今已經烏桓,無人問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烏桓”與其基本含義“衰敗、落魄”聯系起來。可以想象烏桓民族曾經是強大的,但后來卻衰落了,就像一個人或事物由盛轉衰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烏桓民族的歷史,以及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一窮二白”、“一蹶不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曾經是我們班的班長,但現在成績下滑,變得烏桓了。
2. 初中生:這家曾經的大公司如今已經烏桓,沒人愿意去購買他們的產品了。
3. 高中生:這位曾經的明星如今已經烏桓,再也沒有人關注他了。
4. 大學生:這個國家經濟曾經繁榮,但如今卻已經烏桓,陷入了經濟衰退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