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告
基本解釋
檢舉告發。《后漢書·桓譚傳》:“今可令諸商賈自相糾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告者。”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三:“﹝ 祖珍儉 ﹞賣卜於 信都市 ,日取百錢,蓋 君平 之法也。后被人糺告,引向市斬之。”《新唐書·選舉志下》:“雖繁設等級、遞差選限、增譴犯之科、開糾告之令以遏之,然猶不能禁。” 宋 王栐 《燕翼詒謀錄》卷二:“非命婦,不得以金為首飾,許人糾告,并以違制論。”
成語(Idiom):糾告(jiū gào)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g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告發他人的過錯或犯罪行為,以便追究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告是由“糾”和“告”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糾”意為糾正、糾纏,指對錯誤或過錯進行糾正;“告”意為告發、告訴,指向有關部門或個人報告某人的錯誤或犯罪行為。糾告的含義是指通過向有關部門或個人報告他人的錯誤或犯罪行為,以便追究責任或得到正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告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描述某人向有關部門或個人舉報他人的錯誤或犯罪行為。在社會生活中,糾告可以用于揭發腐敗行為、追究責任,維護社會公正和法律秩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糾告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然而,糾告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早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在中國古代,糾告被視為一種公正正義的行為,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因此,糾告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價值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告屬于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糾”和動詞“告”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糾告了公司的違法行為,為維護員工權益做出了貢獻。
2. 她糾告了鄰居的盜竊行為,幫助警方破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糾告這個成語:
1. 將“糾”和“告”兩個字分開記憶,理解其基本含義。
2. 可以將糾告與“舉報”這個近義詞進行對比,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糾告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法律、道德倫理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其他與公正正義相關的成語,如“申訴”、“申張正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糾告了同學作弊的行為,老師表揚了我。
2. 初中生:他糾告了班里的欺凌行為,為維護同學權益做出了貢獻。
3. 高中生:她糾告了學校的違法行為,為維護學生權益做出了努力。
4. 大學生:我們糾告了公司的不合理裁員行為,希望能夠維護員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