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既使(jì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jì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即使,盡管,雖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盡管有一定的條件或情況存在,但仍然會發生某種結果或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書面語和口語中,用來表達盡管有一定的限制或條件,但仍然會發生某種情況或結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成語“既使”最早出現在《明史·劉基傳》中。劉基是明朝初年的一位重要官員,他在處理政務時,常常以公正廉潔著稱。有一次,劉基接到了一個上級的命令,要他處理一樁與他親友有關的案件。盡管劉基很清楚這個案件與他的親友有關,但他仍然秉公辦案,不偏袒任何一方。后來,這個案件被上級知曉,對劉基的公正處理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既使不顧親友,仍然秉公辦案”。從此,“既使”這個成語就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既使”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既”和“使”。其中,“既”表示“即使”或“盡管”,“使”表示“讓”或“引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既使天氣不好,我們也要按時完成任務。
2. 既使條件艱苦,我們也要堅持下去。
3. 既使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也不應放棄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既使”拆分為“既”和“使”兩個部分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身上有很多的限制和條件(既),但他仍然能夠做到某件事情(使),因此表示盡管有限制和條件,仍然能夠實現某種結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雖則”、“縱使”等,以擴大對表達盡管有限制或條件仍然發生某種情況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既使下雨,我也要帶上雨傘去學校。
初中生:既使考試很難,我也要努力復習,爭取取得好成績。
高中生:既使家里條件不好,我也要努力進入理想的大學。
大學生:既使面臨困難,我也要勇敢面對,不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