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家
成語(Idiom):寄家(jì jiā)
發音(Pronunciation):jì ji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離開家鄉,寄托在他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寄家指離開家鄉,到他處謀生或居住。表示離開家鄉,將希望和寄托寄托于他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或居住的情況。也可用于形容在他處寄托希望、寄托情感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十九年》:“吳伐郢,公子圍寄家于魯。”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故事。戰國時期,吳國攻打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荊州),楚國公子圍被迫離開家鄉,寄居在魯國。后來,這個故事被人們用來形容離開家鄉,到他處寄托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寄”表示離開家鄉,賓語“家”表示家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找不到工作,只能離開家鄉,寄家在外地。
2. 小明為了學業,寄家在城市,離開了農村的父母。
3. 這個小鎮的年輕人大都寄家在外地,為了更好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寄家”拆分成“寄”和“家”,可以聯想到離開家鄉,寄托在他處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中國古代移民和流動人口的歷史背景。
2. 學習其他與家庭、歸屬感相關的成語,如“離家出走”、“家喻戶曉”等。
3. 深入了解中國的城市化和農村發展問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他寄家在城市,每個月回家看我們一次。
2. 初中生: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農村的孩子選擇寄家在縣城的親戚家。
3. 高中生:考大學的時候,我可能要離開家鄉,寄家在另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