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杞
成語(Idiom):荊杞 (jīng qǐ)
發音(Pronunciation):jīng q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憂慮、擔憂的心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荊杞是由“荊軻之憂”和“杞人憂天”兩個成語合并而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表示擔心事情的發展或者對未來的憂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
荊軻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刺客,他專門刺殺秦國的秦王。為了成功刺殺秦王,荊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但最終未能如愿。因此,荊軻的憂慮和擔心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而“杞人憂天”則是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相傳,古代有位名叫杞人的人,他經常擔心天會塌下來,因此整天憂心忡忡。其他人認為他的擔心是沒有道理的,于是用“杞人憂天”來形容那些過分擔憂、憂慮的人。最后,這兩個成語合并成了現在的“荊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成語合并而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總是荊杞,害怕自己會丟掉工作。
2. 她對孩子的未來感到荊杞,所以一直在努力提供最好的教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成語的起源和兩個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可以想象荊軻和杞人都是因為擔憂而得名,從而聯想到“荊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擔憂、憂慮相關的成語,如“憂心如焚”、“憂國憂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考試前總是荊杞,怕考不好。
初中生:我媽媽工作很辛苦,我常常為她的身體狀況感到荊杞。
高中生:面臨高考,我感到荊杞,因為這關系到我未來的大學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