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
基本解釋
◎ 大荒 dàhuāng
(1) [uncultivated land]∶邊遠荒涼的地方
北大荒
(2) [famine year;year of bad harvest]∶災情嚴重的荒年
詳細解釋
(1).荒廢不治。《荀子·強國》:“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 楊倞 注:“大荒,謂都荒廢不治也。”
(2).大災之年。《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征緩刑。” 鄭玄 注:“大荒,大兇年也。”《國語·吳語》:“今 吳 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
(3).荒遠的地方;邊遠地區。《山海經·大荒東經》:“ 東海 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大言 ,日月所出。”《文選·左思<吳都賦>》:“出乎大荒之中,行乎東極之外。” 劉逵 注:“大荒,謂海外也。” 宋 范成大 《送洪內翰使虜》詩之二:“峨冠方侍玉輿香,雙節飄然照大荒。” 陳去病 《自陽高縣抵大同》詩:“云軿飛處射晴光,三 晉 云山接大荒。”
成語(Idiom):大荒
發音(Pronunciation):dà h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荒蕪、荒涼的景象,也可形容人世間的混亂和失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荒一詞源于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荒之地”,是指人類無法到達的荒涼之地。在成語中,大荒用來形容一片荒蕪、荒涼的景象,也可比喻人世間的混亂和失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繪自然界或社會秩序的混亂和破壞,也可用來形容某個地方或某個領域的一片荒涼和無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荒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描述了人類無法到達的大荒之地,被認為是荒蕪和未知的象征。后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人世間的混亂和失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方經歷了戰爭的洗禮,變成了一片大荒。
2. 這個行業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已經陷入了一片大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荒”與荒蕪、荒涼的景象聯系起來,想象一片荒無人煙的大荒之地,以此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山海經》中關于大荒的描述,以及其他與荒涼、混亂相關的成語,如“天荒地老”、“一片死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廢棄的工廠已經變成了一片大荒。
2. 初中生:戰爭過后,整個城市變成了一片大荒。
3. 高中生:這個行業的競爭已經陷入了一片大荒,很難生存下去。
4. 大學生:這個國家的經濟陷入了一片大荒,需要采取措施恢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