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敗法亂紀(bài fǎ luàn j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ài fǎ luàn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敗壞法紀,破壞紀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敗法亂紀是指違反法律法規(guī),破壞社會秩序,不遵守道德規(guī)范。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行為不端,道德敗壞,無法無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或形容那些不守紀律、不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人或組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李斯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大臣李斯為了追求權力,不擇手段地違反法律法規(guī),破壞社會秩序,最終導致國家敗壞。后來,人們就用“敗法亂紀”來形容類似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形式為ABAB。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貪污受賄,敗法亂紀,最終被判刑。
2. 這個公司的管理層敗法亂紀,導致公司陷入了困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敗法亂紀”拆分成“敗法”和“亂紀”兩部分記憶。想象一個人因為違法而失敗,同時破壞了社會的紀律,形成了“敗法亂紀”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法律、紀律、道德相關的成語,例如“守法如山”、“守紀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這個小偷真是敗法亂紀,偷了那么多東西。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學生在考試中作弊,敗法亂紀,給自己的未來埋下了隱患。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政府官員敗法亂紀,不負責任,讓人民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