謾索
成語(Idiom):謾索(mán suǒ)
發音(Pronunciation):mán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憑無據地亂找,沒有頭緒地尋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謾索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謾指的是沒有根據,亂說亂講的意思,索指的是尋找、追求的意思。謾索的基本含義是指在沒有任何根據或線索的情況下,盲目地亂找或尋求,沒有方向或頭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謾索常用于形容人在解決問題或尋求答案時沒有任何線索或方法,盲目地亂找或尋求,不知所措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某人的思維方式或行動方式不夠理性,缺乏條理和方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莊子·外篇·秋水》:“豈其有謀乎?其所謂謾索者邪?”這句話意思是說,難道那些所謂謾索的人真的有什么計劃嗎?這個成語后來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人盲目亂找、沒有頭緒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謾索由兩個漢字組成,謾和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完全謾索,沒有任何線索。
2. 在沒有任何頭緒的情況下,他只能一直謾索,希望能找到解決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黑暗中摸索,但卻沒有任何線索或方向,就像謾索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謾索相關的成語,如謀而不定、漫無目的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在找我的鉛筆盒,但是找了很久也沒找到,感覺自己像在謾索。
2. 初中生(14歲):我對這個數學題完全謾索,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3. 高中生(17歲):在寫作文的時候,如果沒有明確的思路,就會陷入謾索的狀態,不知道如何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