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捶
成語(Idiom):參捶(cān cuí)
發音(Pronunciation):cān c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參與爭斗或爭論,最后受到打擊或受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參捶是由“參與”和“捶打”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意指參與爭斗或爭論的人最終受到打擊或受傷。這里的“參與”表示積極參與,而“捶打”則表示遭受打擊或傷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爭斗、爭論或競爭中,沒有足夠實力或策略的一方最終失敗或受到打擊。可以用來形容一方在辯論中被對方擊敗,或者在競賽中被其他選手超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參捶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亡羊補牢”故事。故事中,項羽和劉邦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發生了一次爭論,項羽認為自己的實力強大,不屑于與劉邦爭辯。最終,項羽在戰局逆轉后遭到劉邦的打擊,正是因為他沒有及時參與爭辯,才導致了最后的失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動詞“參與”和動詞“捶打”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辯論中沒有足夠的證據,結果被對方參捶。
2. 在這場激烈的競賽中,他因為戰術不當最終參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參與”與“捶打”兩個詞形象地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積極參與爭斗,最后卻被對方打擊,從而形成了“參捶”的意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以卵擊石”、“不自量力”等,以擴大對失敗或受挫的描述詞匯的掌握。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沒有努力,結果被其他選手參捶。
2. 初中生:他在辯論賽中沒有準備充分,最終被對方參捶。
3. 高中生:他因為自以為是,沒有聽取他人建議,最后在競賽中參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