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礮
成語(Idiom):洋礮(yáng pào)
發音(Pronunciation):yáng p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為舉止輕浮、不端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洋礮是由“洋”和“礮”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洋”指外國,表示外國人的風俗習慣;“礮”指炮,表示轟動、喧鬧。洋礮的基本含義是指人的行為舉止輕浮、不端正,像外國人的風俗習慣一樣喧鬧、不受拘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洋礮一詞多用于貶義,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舉止輕佻、不莊重、不得體。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公共場合或正式場合表現不端正、不得體的行為,或者用來形容某人的言行舉止輕浮、不莊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洋礮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其中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富家子弟在外國游玩時,受到外國風俗的影響,回國后行為舉止變得輕浮、不得體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洋礮的結構是由兩個單獨的字組成的,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真是洋礮,完全不符合我們的傳統價值觀。
2. 這個年輕人在社交場合總是洋礮一樣,一點也不懂得應有的禮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洋礮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洋人的炮火下,行為舉止變得輕浮、不得體,就像一個洋礮一樣喧鬧、不受拘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洋洋得意”、“礮轟”等,以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舉止真是洋礮,老師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14歲):這個新同學在班級里表現得很洋礮,大家都覺得他很奇怪。
3. 高中生(17歲):他的行為舉止總是洋礮一樣,完全沒有家教。
4. 大學生(20歲):這個人在社交場合總是洋礮一樣,一點也不懂得應有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