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
成語(Idiom):蓪草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c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才埋沒或者指人才未被重視和利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蓪(tóng)是指田間的草地,草木茂盛;草(cǎo)是指草木。蓪草比喻人才在某個環境中默默無聞,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利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有才華但未被發現或者未得到重視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團隊或組織中有潛力的成員未被充分利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蓪草”源自《戰國策·趙策一》中的故事。趙國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將軍,他在平定了韓國叛亂后,得到了趙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大將軍。然而,后來李牧因為與趙王的夫人發生了糾紛,被貶為庶人。李牧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但是在庶人的身份下,他的才能無法被充分發揮。因此,有人用“蓪草”來形容李牧這樣的人才未被重視和利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蓪草”,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真正的蓪草,一直默默無聞。
2. 這位年輕的畫家才華橫溢,但一直被視為蓪草。
3. 這個團隊中有很多蓪草,他們需要被發現和重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才華橫溢”的概念聯系來記憶“蓪草”,因為蓪草指的是有才華的人未被重視和利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才相關的成語,如“懸梁刺股”、“金榜題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蓪草,沒有被老師發現他的才華。
2. 初中生:她是個蓪草,雖然成績很好,但是沒有得到老師的賞識。
3. 高中生:他是一個被埋沒的蓪草,沒有得到學校的重視和支持。
4. 大學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有很多蓪草,他們需要通過努力得到機會。
5. 成年人:他曾是一位蓪草,但是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