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hū kōng duō duō ㄕㄨ ㄎㄨㄙ ㄉㄨㄛ ㄉㄨㄛ書空咄咄(書空咄咄)
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 殷中軍 被廢,在 信安 ,終日恒書空作字。 揚州 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書空咄咄”為嘆息、憤慨、驚詫的的典實。 金 元好問 《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 清 珠泉居士 《續板橋雜記·麗品》:“公子疑信參半,書空咄咄,偵騎四出,蹤緒杳然,悲憤填膺,一病幾殆。” 夏衍 《文藝工作者與社會》:“社會上將文人看作一種特殊的存在,而將他們規定為只能書空咄咄而沒有實行力的迂腐的人種。”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書空咄咄
成語(Idiom):書空咄咄
發音(Pronunciation):shū kōng duō d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說話自以為有理,但實際上沒有根據或依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書空咄咄是一個貶義詞語,形容一個人在言辭間自以為有理,聲音高亢,卻沒有任何實際根據或依據。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言之不憑實際,只是空洞的說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書空咄咄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那些自以為是,嘴上說得很有理,卻缺乏實際依據的人。可以用于形容辯論中的不切實際的觀點或言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書空咄咄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趙氏的人,他自命不凡,以為自己很有才華,經常在眾人面前大言不慚。有一次,他在一場辯論中,高聲自稱自己是“書中之龍”,但卻無法舉出任何實際證據或依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因此,人們就用“書空咄咄”來形容這種自命不凡,卻缺乏實際根據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書空咄咄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書”、“空”和“咄”。其中,“書”表示書本、知識;“空”表示空洞、沒有根據;“咄”表示高聲、自以為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辯論中只是書空咄咄,沒有任何實際證據。
2. 這個人自稱是專家,但他的觀點完全是書空咄咄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拿著一本空白的書,大聲地咄咄逼人地說話,但卻沒有任何內容,這樣就可以聯想到書空咄咄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成語和其用法,可以擴展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理解。可以通過閱讀成語故事和例句來學習更多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上總是書空咄咄地說自己是最聰明的,但其實他并不是。
2. 初中生:那個同學在班級辯論比賽中書空咄咄地辯論,但卻沒有任何實際證據支持他的觀點。
3. 高中生:老師批評他的論文沒有實際依據,只是書空咄咄地寫了一些空洞的觀點。